張家界歷史悠久,早在新時器石代,其境內澧水兩岸就有人類活動了。
商周時期地屬荊楚,春秋戰國為楚之黔中地。
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,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,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(今蔣家坪鄉太平村)。
西漢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,分黔中郡為武陵郡,析慈姑縣為孱陵縣、充縣(今桑植縣、永定區、武陵源區和慈利三官寺及湖北鶴峰等地)和零陽縣。
三國時期,吳永安六年(公元263年),適逢嵩梁山裂,千仞石壁洞開一門,吳王孫休以為吉祥,遂改嵩梁山為天門山,同時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門郡(郡治在張家界永定區),析充縣增置婁中縣(縣治在今慈利三官寺鄉)。
西晉太康四年(公元283年)廢充縣、改置臨澧縣。
南北朝時期,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(公元467年),武陵、天門郡屬荊州。
西魏恭帝二年(公元555年),罷天門郡置澧州。北周建德四年(公元575年),廢婁中、臨澧兩縣置崇義縣,又新置北衡州。
隋文帝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改北衡州為崇州,更零陽縣為慈利縣,與崇義縣同隸于崇州。隋煬帝大業二年(公元606年)廢崇州,改澧州為澧陽郡,轄六縣:澧陽、石門、孱陵、安鄉、崇義、慈利。
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置澧州澧陽郡,統轄六縣,慈利與崇義縣(今永定、武陵源區與桑植縣)歸其所轄。
五代時期(公元907—960年),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。
宋太祖乾德元年(公元963年),今張家界全境屬澧州澧陽郡,曰慈利縣,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,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,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。
元至元十四年(公元1277年),改置澧州路總管府,所轄四縣(慈利是其中之一,既今張家界市全境),并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。元成宗元貞元年(公元1295年)升慈利縣為慈姑州,復名慈利州,轄四縣,轄今張家界全境。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(公元1364年)改澧州路為澧陽府,轄四縣,罷安定、柿溪兩州。
明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,降慈利州為大庸縣,隸屬于澧州府。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,遷慈利屬常德府。洪武十二年(公元1379年)遷永順羊山衛城于大庸溪之陽,更名為大庸衛。洪武二十二年(公元1389年),改大庸衛為永定衛。洪武二十三年,在慈利九溪設九溪衛,兩衛皆屬湖廣都使司。
清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,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歸流,升澧州為直轄州,轄安鄉、安福、石門、慈利等四縣,同時廢永定、九溪兩衛,新設安??h(轄今永定區、武陵源區與桑植縣區域)。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割原九溪衛麻寮所并入溶美司,置鶴峰州,屬湖北省宜昌府;割安福所與桑植司地置桑植縣,屬永順府。分慈利十、十一、十二、十三都及八、九、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及永順部分地方和原茅岡司地方置永定縣,隸屬澧州。
民國五年(公元1916年)大庸、桑植、慈利縣屬辰沅道。民國十一年(公元1922年)大庸、慈利、桑植三縣直屬省轄。民國二十三年(公元1934年)11月24日,賀龍、任弼時、肖克、關向應等,領導紅軍二、六軍團解放大庸縣,建立中華蘇維埃湘、鄂、川、黔革命委員會。民國二十四年(公元1935年)紅軍長征,湖南省建湘西綏靖處,管轄慈利、大庸、桑植、臨澧、石門、澧縣等6個縣,專員辦事處設在慈利縣。
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(公元1938年至1949年),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,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,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;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,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。
1988年至1990年(農歷已巳年至辛未年)經國務院批準,成立大庸地級市,轄慈利、桑植兩縣和永定、武陵源兩區。1994年4月4日,經國務院批準,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,仍管轄永定、武陵源兩區和慈利、桑植兩縣不變。
1949年解放后至1988年,慈利縣屬常德專區;大庸、桑植兩縣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,后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,1957年9月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
1985年5月24日,國務院批準設立大庸縣級市。1988年5月18日,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大庸地級市,轄永定、武陵源兩區和慈利、桑植兩縣。1994年4月4日,經國務院批準,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。因境內有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而得名。
在線
咨詢
在線客服服務時間:8:30-18:00
客服
熱線
400-883-1111
7*24小時客服服務熱線
關注
微信